年輕人選擇看哲學書,體現何種需求?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據媒體報道,近年來一些書籍的銷售情況體現了一個趨勢,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會主動選擇翻看哲學類書籍。其實,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。哲學熱似乎復興了,人們持續試圖從哲學讀物里尋找慰藉和方向。哲學,逐漸地改變著“冷門”的專業特色,正具有著更多的親和力。
什么是哲學?除去教科書上的標準定義外,哲學是一個非常開放性的問題。乃至于今天凡談及哲學的書籍,都少不了在序言、前言里對哲學進行“再次定義”。所有的定義,都致力于更接近哲學這門學問最準確的內涵。而學哲學其實是有門檻的,這是一個極具抽象化的學問海洋。存在主義、本質主義、懷疑主義,自我與非我,存在與虛無……任何一個名詞,都是一段哲學發展史的宏大篇章。
今天,主動去接觸、了解哲學的年輕人們是否能夠對這些哲學概念有清楚的認知?其實未必,也不需要。與短視頻、短文章的碎片化閱讀并不一樣,知識給予人的是一整套、有系統的認知體系,對于人的影響也更加全面與深入。對于哲學類書籍來說,年輕人愿意接觸,說明它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與文化層面的需求??梢哉f,哲學是一個巨大的“海洋”,年輕人渴望在這里找到精神寄托。簡言之,哲學家是有學問的,他們提出的觀點一定是有參考性的。而這樣的觀點、語錄,有著超越一般心靈雞湯的深刻性與廣泛性,能為年輕人提供一種方向性的指引。
哲學并不是回答具體問題的,也沒有固定的答案。它并不像一些自然科學那樣,規律與公式是不可變的真理。很多哲學概念與話題,歷經千余年的討論,至今依然眾說紛紜。但這并不影響今天的人們再次認識哲學,因為哲學提供了一種方法論,是基于經驗基礎上的個人行動。哲學不是游離于世界之外的遐想,對于哲學的認識,是需要把自己置身其中的。年輕人翻看哲學類書籍,其實也是希望在這樣的“精神世界”里找到歸宿。
這是一個啟示,工作、學習并不是一個人生活的全部。作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,人是需要有精神寄托和精神世界的完備性。在日常生活中,還有不少問題是超乎工作規定與條框之外的。這樣的問題也是需要一個答案,或者是有說服力的價值指向。而哲學則為人們提供了一種調整自身狀態、改變固有思維模式以及改變觀察角度的可能性?!坝形抑?,以我觀物,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?!碑敗拔摇庇谜軐W的角度來看待外界時,或許工作上的些許煩擾便有了解決的方案。
今天,人們為工作、學習制定了標準化的流程、考核標準、運行模式。這帶來了高效率與高輸出,但是當人被“機制”裹挾住時,如何能夠在精神世界里找到“抓手”,哲學這個“富礦”提供了人文關懷?!疤煜码y事,必作于易;天下大事,必作于細。”試想一下,當在工作場上遇到了不順,這句充滿哲學意味的話語不正是給我們了一個答案?由此可見,當工作與生活的節奏快速運行時,人們的精神世界同樣需要跟得上節奏。人文關懷,同樣不可或缺。
關鍵詞:
相關閱讀
- 08-02
- 08-02
- 08-02
最近更新
- 08-02
- 08-02
- 08-02
- 08-02
- 08-02
- 08-02
- 08-02
- 08-02
- 08-02
- 08-02